国旗下讲话
第七周国旗下讲话:喜迎二十大,悦享丰收节
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新时代党中央设立的重大节日,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文化符号,是青少年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农民丰收节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农事节庆教育价值,我校在9月-10月之间积极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悦享丰收节”为主题的中学生农耕文化教育系列活动。10月10日上午,利用国旗下讲话这一阵地,持续推进这一主题活动,使师生一同学习中华农耕文化,感受其魅力所在。本次活动由德育处刘婷老师主持,高二1班莫言同学宣讲,全体师生参加。
作为本次活动的宣传使者莫言同学,他与在场师生分享对于“丰收”的认识,对于农耕文化的学习与思考。他的征文《一抔黄土 巍巍吾国》不仅传达了黄土是民生安居、华夏之魂、邦国之盛的深远内涵,而且带领师生认识青浦薄稻米,真正走近青浦农耕文化,引导师生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更激发出师生热爱乡土、热爱农耕、热爱三农的真挚情感。
最后,刘婷老师介绍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来历和意义,动员更多学生积极参加“喜迎二十大,悦享丰收节”的主题活动,以征文、书法、绘画、手工、摄影、朗诵等形式进行作品创作,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特长让更多人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附征文
一抔黄土 巍巍吾国
高二1班 莫言
“丰收”,一段来自远古的记忆——那是几千年前,部落先民们在黄土地上撒下的第一颗种子。它们在此扎根,埋下了一个游子对故土的思念,它们开花结果,正如一个儿子结果父亲的衣钵,中华文明的农耕画卷就此展开。适逢二十大召开的日子,我们更应该热爱乡土、热爱农耕、热爱叁农,所有的种子都值得被期待,等待一个华盖参天的未来。
一抔黄土,民生安居。当代中国,如同青苗初禾,身躯虽挺,但根尚浅。农耕是国之根基,民族之魂。黄土上茁壮成长的杂交水稻,饱含着袁隆平多少日夜的潜心研究;竺可桢坚持了一辈子的记录,造就了农业气候与物候学的发展,这是一抔黄土焕发的无限生命力,这一切的成就,都来自农耕文明的勤劳勇敢一脉相承。
一抔黄土,华夏之魂。《诗》曰:“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这是农人的辛勤耕耘,换来的一层又一层麦浪,一季又一季丰收。人们因为农耕而聚集,商业、教育业也随之开始发展。正是这片肥沃的土地,养育了华夏民族的坚毅之躯,正是这片以厚德载物之大地,孕育了中华子女沉稳内敛的民族性格,悠远含蓄的诗画意境以及深奥玄妙的道学哲思。
一抔黄土,邦国之盛。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更为现代生态文明夯实了基础。虽然今天的我们追求生态文明,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但我们必须尊重农耕文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以说,没有农耕文明,就没有中华文明,就没有邦国之盛,余光中先生笔下的土地,是男耕女织的土地,是几千年渊源的文明之土。“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们要牢记农耕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切不可“数典忘祖”。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时间的洪流卷过,二十大即将召开,华秋万里,枫红千至,丰收之节,希望这大地的献诗,叫人们捧起一抔黄土,捧起的还有一个巍巍大国和一个民族的魂!
东湖中学德育室
审核:李媛
编辑:许莲芳
相关信息